自战国中期起,神仙思想便在楚地及燕齐地区流行。西汉中期以后,方仙道由于方术少验,受到社会舆论攻击,仅靠阴阳五行说也显得理论色彩单薄,同时黄老在政治上日益失势萎缩,加之确有可供方仙道依附和发挥的神秘主义内涵,黄老学与神仙术遂逐渐结合在了一起。《后汉书·逸民列传·矫慎》记:“矫慎字仲彦,扶风茂陵人也。少好黄老,隐遁山谷,因穴为室,仰慕松、乔导引之术”,其友人吴苍不满矫慎把黄老全然视为仙道,指出“盖闻黄老之言,乘虚入冥,藏身远遁,亦有理国养人,施于为政。至如登山绝迹,神不著其证,人不睹其验。吾欲先生从其可者,于意何如?”矫慎不予理会,“年七十余,竞不肯娶。后忽归家,自言死日,及期果卒。后人有见慎于敦煌者,故前世异之,或云神仙焉”。这个关于矫慎修仙的传说,明确地指出黄老带有行导引术、长生成仙的色彩。 《后汉书·襄楷列传》记襄楷上桓帝书提到“或言老子人夷而化胡”。人们已经把老子说成是体现自然、支配自然的伟大神力和修炼得道、不断变化的救世主,并作为祖师予以崇拜。 对黄老的祭祀早在东汉明帝时就已经在黄老学盛行的楚地出现了。《后汉书·楚王英》记载,楚王英“晚节更喜黄老,学为浮屠斋戒祭祀”,后应诏奉送缣帛赎罪。明帝下诏勉之日:“楚王诵黄老之微言,尚浮屠之仁祠。洁斋三...